这番表态表面上看是对中国的威胁乐配资,实则是夹在中美之间的无奈之举。
如今的中国明白美国的不可靠,于是便通过“一带一路”扩张中国的贸易线,东盟就是中国“一带一路”中的重要一环。
深知这点的美国,便开始对东盟国家发起限制,这才让他们说出了“中国应该照顾我们”的言论。
美国挥舞着“关税大棒”对东盟国家威逼利诱,甚至连自己的小弟新加坡都没有放过。
但在我们看来,美国的这番举措并不光彩,但也凸显出了美国如今正面临的困境。
2025年4月美国对世界各国加征关税,以维持自身的经济稳定,对东南亚的越南、泰国、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的光伏产品进行重点打击。
柬埔寨光伏板因为不配合美国调查,税率一度被提升至3521%,其他国家的税率也达到了10%-49%。
美国则要求越南在2025年7月8日之前降低出口产品中“中国技术”的比例,否则将会对其手机、电脑等产品加征46%的关税。
不过美国对于这些国家的关税政策也不是不能商量的,只要东盟国家配合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,就能换取美国的“贸易优待”。
要知道如今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建设工厂,形成了“中国技术+东盟制造”的模式,规避美国对中国的关税。
美国只要通过高关税切断中国的这一路径,就能让东盟国家的产业链彻底实现“去中国化”。
美国对东盟国家的“市场准入”,也是其逼迫东盟“选边站”的武器,彻底将东盟绑上“遏华战车”上。
如今美国对中国供应链体系的依赖,让其意识到只要不摆脱中国供应链,就难以对中国形成有效的限制。
因此劳动力低廉的东盟,就是代替中国的首选,但东盟国家若是想要与美国达成深度合作,就必须要剥离中国的技术。
这一系列做法,显然是在延续“冷战思维”,试图用经济胁迫来割裂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链。
不过面对美国的威逼利诱乐配资,只有越南同意了美国的协议,其他国家并未动摇,因为对他们来说,中国才是稳定经济的“真伙伴”。
2024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高达6.99万亿人民币,占据东盟贸易总额的20%,连续五年双方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。
若是东盟听从美国建议与中国“脱钩”,无异于自废武功。
而同意美国协议的越南,可以预见,其20%的关税会让越南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削弱,影响企业利润,从而延缓产业升级的进程。
现在的中国与东盟之间早已形成了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产业链分工。
中国为越南、马来西亚等国家提供光伏技术,东盟的水果、矿产资源则十分依赖中国市场。
若东盟一味地配合美国限制中国,就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
而中国与东盟之间如此稳定的关系,主要还是我们在这一地区进行的长远布局。
关丹港、摩拉港等重要港口,都是由中国援建,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。
美国对这些国家加税反倒会让货物从中老铁路进入中国,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。
在制度上中国也为东盟国家“开绿灯”。
15个国家零关税覆盖,企业能将工厂迁至东盟任意成员国,以此来避免美国的关税。
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自贸区,新增数字经济、绿色经济等条款,比美国提供的贸易协议更加实惠。
除了经济层面的往来之外,我们还在东盟建立“鲁班工坊”,对50万技术工人进行培训。
医院合作联盟也在疫情期间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重要作用。
如今东南亚民众都将中国视为首选战略合作伙伴,美国越是要求东盟“二选一”,越会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。
不过东盟并非是讨好中国而“硬刚”美国,反而在中美关系中采用“权衡术”,避免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,同时也保障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。
越南明智美国施压,但依然与中国签署“3+3”高端技术合作机制,在人工智能、芯片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。
而越南给美国回复则是无法提供同等技术替代方案,让美国心有不满却无能为力。
在与美国合作的过程中,东盟也十分灵活。
马来西亚、泰国等国家利用RCEP区域供应链,将中国原料当地加工后以“东盟制造”的名义出口美国,从而避免美国的关税限制。
当需要与中国进行联合军演时,东盟则坚以“东南亚国家”的名义,而非“东盟”整体与中国军演,避免刺激美国。
印尼、马来西亚等国家则推动与中国“联合开发油气资源”,淡化南海地区的主权争议。
虽说越南在南海维权,但其总理却强调“争端并非中越关系的全部”。
当美国关税战升级之时,东盟则集体发声抵制霸凌,谴责美国将关税“武器化”,同时还援引WTO规则进行施压。
在马来西亚以轮值主席国身份特邀特朗普出席10月的东盟峰会时,还借机推动中美对话,从而将东盟包装成“调停者”。
东盟国家在外交上如同竹子一般,能够被压弯却不会折断,在外力撤去之后则能立刻回弹。
即便是与中国存在争端,却也能为了自身利益而迅速对中国求和。
东盟虽说是由小国组成的经济体,却看透了大国博弈的本质,一边握紧中国产业链,一边抓住美国市场。
对于他们来说,谁能给其提供“真金白银”的发展,谁才是能够实现合作的伙伴。
东南亚的国家如今正处于中美博弈的浪潮中乐配资,但凭借着生存智慧免去了“炮灰”的命运。
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