嗨乾富策略,闵行
嗨!家人们、友友们,休闲时分去哪玩?4月25日起,“今日闵行”版快乐指南来了!闵行文旅商体展新资讯、新场景和新体验一站获取,还有小编独家推荐、互动体验、不定期福利一网打尽,就在“嗨!闵行”!
一条路,是人类走向世界,回到家园的途径;一支笔,是艺术家穿越时空,叩问文明的法门。
7月5日,“丝绸之路——杨晓阳丝路四十年美术创作暨文献展(上海)”在海派艺术馆开幕。作为杨晓阳在上海的首个大型个展, 这场凝聚他四十年心血的展览,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文明长卷,邀请申城市民共同踏上跨越古今的丝路艺术之旅。
四十年求索,从长安到上海的艺术苦旅
1985年夏,刚从西安美院毕业的杨晓阳与同伴骑上自行车,计划用一个月行走丝路。“谁知这一走就是四个月,从此与丝路结下四十年不解之缘。”杨晓阳感慨道。他踏遍传统丝路三十余国,亲历“一带一路”六十多国的文化现场,将万里风沙淬炼成笔下万千气象。
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、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
“丝绸之路”是2000多年以来贯穿中西方经济、文化、政治、军事交往的“神秘之路”,在中西交流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1985年杨晓阳的这场震撼心灵的旅程,成为杨晓阳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,此后四十年间,他持续深入丝路沿线考察创作,用笔墨记录下这条文明之路的永恒魅力。
《丝绸之路》局部3
本次展览收录了杨晓阳以丝绸之路为题材创作的600余幅精品, 采用“创作+文献”的双线叙事方式,围绕生活写生、主题探索、丹青意蕴、水墨精神四大版块展开。
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家视角下的视觉日记,记录了其艺术探索的重要轨迹,同时也映照出丝绸之路沿线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演变历程。让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殿堂珍品,而成为可感知、可追溯的生命体验,为公众理解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视角。
水墨与AI共舞,传统艺术的当代突围
步入展厅乾富策略,30米巨作《丝绸之路苦水社火》吸引了观众的目光,作品以写意笔法凝练甘肃苦水镇“二月二龙抬头”盛景,将高高跷、舞大龙等非遗元素与民俗风情交织,更以现代平面构成重构传统造型,实现水墨艺术的当代蜕变。
在《人来人往》巨幅组画前,站满了观众。200×240厘米的画面上,驼队商旅幻化成流动的墨韵,具象的丝路风情与抽象的生命律动在此交融。这正是杨晓阳“五化”理论的视觉呈现:题材模糊化、主题多义化、章法多维化、造型意象化、用笔书画化。
《人来人往》(组画)纸本水墨 200cm×240cm 2025年
令人惊叹的是,这位传统水墨的守护者,亦是人工智能艺术的先行者。“DeepSeek在2025年初轰动世界,大年初二我就写下《狼来了》的思考。”杨晓阳说,AI辅助完成了海量文献梳理,但最终的艺术突破仍来自创作者“不惜牺牲,不计得失”的探索。展厅中水墨与数字技术碰撞的作品,恰是古老丝路精神在智能时代的新生。
《人来人往》(组画)纸本水墨 200cm×240cm 2025年
漫步展厅,观众既能看见1985年黄土高原的速写本,也会邂逅2025年创作的“水墨太极”实验系列。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于洋在直播导览中动情解读:“这些作品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丝路,更是艺术家从‘形神道教无’五个维度建构的哲学丝路。”
“这次杨晓阳先生的展能够在海派美术馆举办,应该说也是海上美术界的一件大事。”于洋说,四十年过去,伴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发展,杨晓阳对丝绸之路主题的理解有何发展,都在他的创作之中展现。
据悉,展览将持续至7月31日,每日9:30—16:30开放(周一闭馆)。当周秦汉唐的雄浑气魄遇见海派艺术的灵动韵致,这场跨越四十年的艺术苦旅,正在新镇路1536号的海派艺术馆,等待着每一个渴望与文明对话的灵魂。
展讯速递
地点:上海海派艺术馆1—3号厅(闵行区新镇路1536号)
时间:2025.7.3—7.31 | 9:30—16:30(16:00停入)
预约:无需预约,免费参观周一闭馆
这个七月乾富策略,让丝路的星光照亮闵行的夏夜。
作品赏析
《人来人往》 纸本水墨
200cm×240cm 2025年
《丝绸之路·陕北纪行》 纸本水墨
208cm×1000cm 2014年
《丝路长安》
600cm×238cm 2004年
《社火》
360cm×3150cm 2016年
- 请横屏欣赏 -
《丝绸之路》
380cm×6400cm 1994年
- 请横屏欣赏 -
《丝绸之路》局部1
《丝绸之路》局部2
《丝绸之路》局部3
《丝绸之路》局部4
《丝绸之路》局部5
《丝绸之路》局部6
《丝绸之路》局部7
记者:王若曦
初审:陈怡婷
复审:方雨斌
终审:徐雷冰
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
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